跟自己說:「別吵,就繼續做下去吧」:專訪攝影師 Lily 與插畫藝術家 Eli

同為展開的一張畫面、視覺上的靜態產物,「攝影」的鏡頭語彙與「插畫」的線條煙圈,兩者之間關係曖昧糾纏。如果要深究,攝影與插畫各自的屬性為何?最佳的安置地帶應該在哪?攝影與插畫還能融彙出什麼反應?讓我們先把「攝影」與「插畫」視為成某種化學元素,想像自己是絕命毒師,放下成見,與不同領域之創作者來一場視覺上的化學實驗。

Wacom MyCreate 計畫,邀請到攝影師 Lily 與插畫藝術家 Eli,以截然不同的視覺邏輯看向同一個場景,將身為創作者的凜然眼光投射於彼此,以兩小時的攝影 x 插畫共創,捕捉專屬於少女的視覺派對。

初試與出示

在「拍底片」還沒有很酷的年代,Lily 從爸爸手中接獲人生第一台底片相機。自小透過觀景窗看世界,如同《一一》裡的洋洋,她睜大雙眼,想要好好看清楚。對創作的渴望不斷增長,對創作濫情,在影像世界裡無法單愛攝影,戲劇與電影同為 Lily 不可捨棄的鍾愛。

在一般高中畢業後,毅然決然選擇台藝大電影系。「我算是很 E 的 I 人。」Lily 輕巧地說,相較於演戲, Lily 更喜歡幕後。在動態的世界裡,拍攝需要大量的溝通與團隊協作,而攝影卻是一個人的修煉。「當我在分別執行拍照與拍片時,腦中轉動的模式更是完全不同。」有趣的是,確立對攝影的偏心竟是在真正接觸電影的時刻,「好像…在電影系裡找到對攝影的熱愛。」像是命定般無從解釋,對 Lily 來說,攝影本身帶有致命的吸引力。

而 Eli 曾是正職動畫師,這個行業眾所皆知地操勞,擠出心有餘力的時間作畫更是困難。但此時像天降甘霖,Eli 漸漸收到愈來愈多合作邀約,加上政府的創作補助大大救濟了當時的自己,決定為自己做些什麼,Eli 離開辦公室,轉身進入自由創作者的道路。「一切的轉變加上開始獨自在台北的生活讓自己更強大了。」

酷小孩與更酷的小孩

腦中充滿幻想的女孩看見的世界總是不同,特別鮮豔,有種才氣。「小時候在班上都覺得自己是蠻酷的小孩,進台藝大之後發現有才華的人太多了。」Lily 說道。還沒有時間去審視自己是否平庸,就必須在快速產出作品的飛逝裡急速成長,但過程中的火花與較量都是巨大刺激,也因正值文青時期,大量吸取不同型態的電影作品,實驗片、紀錄片,這些新活水進入腦海中像是敲醒了什麼,更在此時接觸學校的「底片拍動態」課程,四面八方的衝擊與大開眼界皆滋養著多年後的 Lily。

而 Eli 則是自我探索對於美學的追求,以台灣的插畫來說,我們的確較為容易受日本文化影響,可 Eli 卻偏偏找出新的航道,探索亞洲外的文化風格,歐洲古典美學、西方美術史,嘗遍美術表現手法上的多元風味。而 Eli 更是個博物館控,她不跑店,只跑美術館。「出國都是為博物館或美術館去的,每天的行程都是這些場所,幾乎沒有別的。」

關於成為自由接案者…

從公司體制到自由接案的旅途中,會迷惘、會拮据,擔心自己的作品還在一個不上不下的地方,我們得試著衝破這個結點,也必須孤獨的自己熬過來。累的時候就拍拍自己,跟自己說「你就不要吵,繼續畫下去吧。」帶著自虐般的心情不斷創作,「保持產出是很重要的事,因為我知道不管今天做什麼職業,最終總會繞回來畫圖的。」

當自己的 CEO 很辛苦,但當 Eli 受邀紐約的插畫藝術節,被觀眾因作品風格而一眼認出時,在心中還是給了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,並將這樣的成就儲存成能量,成為繼續創作的動力。

論及自由創作者守則,Eli 強調塑造自己作品風格之重要性,一種「只有你能給予」的傲氣。而在作品之外,更要學會毛遂自薦,「身為 I 人可能痛苦,但這也是 freelancer 必要的勇氣!」

反觀攝影圈,Lily 曾覺得自己永遠無法超越心中的嚮往。「他們在很遙遠的地方,而在你苦惱之時,他們也正不斷往前走。」追趕不上他人的心態匯集成恐懼,在攝影這樣競爭激烈的水深火熱中,Lily 不再看向他人背影,而是轉身面對自己:「我永遠都無法成為嚮往的攝影前輩,但腳下踩的是自己的路,當你把路走到極致時,就更靠近心中理想的模樣。」

必須自己先堅強起來。擺脫過去總是三思而後行的性格,今年 Lily 當起順風少女,「想到什麼就去做,直覺的拍,也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。」衝動包覆著彩蛋般的回饋,雖要承受更多變化無常、臨時機動或計劃外的事,但把自己丟給宇宙的感覺涼爽,奮不顧身又勇敢的自己更是帥氣又新鮮,「如果你勇敢,就是自由」如此反應在 Lily 不斷前行的攝影道路上

「小時候覺得,攝影僅是純粹地捕捉每個不可逆的當下。長大後慢慢認知到,我好像可以用攝影去創造自己的世界。」像是找到一個地方可以盡情玩耍,或是魔法師尋覓到最對味的魔杖,每個人在 Lily 鏡頭裡都成了她故事中的主角。

對 Eli 與 Lily 來說,創作即是一種使命感。而我們都是幸運的,傾注心力的落地是一片淨土,熱愛之事能夠養家糊口,更不斷促使自我的思想開花茁壯。以一種感恩的心去反覆苦惱著創作,因為能夠為藝術而煩惱,是既珍貴又內在的養分。

「這些因拍攝而自我糾結、接收反芻的過程難以用精準的數字呈現『每日進度』。但學習的涵養,一直都是自己跟自己之間的事。」所以不急不徐,如《Perfect Days》所說:「下一次是下一次,現在是現在。」將每個瞬間都活得飽滿,創作不單是創作,而是貫徹生活。

定義與無法被定義

在這個愛幫所有東西貼上標籤的世代,被他人定義為「日系感」,Lily 不以為意。「確實特別喜歡日本的攝影風格,也不介意被定位成日系攝影師。」但骨子裡叛逆的她更想在所謂「日系」中找出得以破壞之處。「想嘗試更多壞一點的作品,視覺感更強烈、更激動的張力。」日系本不只有優美與清新,澀谷街頭的紛亂、東京卍復仇者等姿態,更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迷人之處。

也許在商業的世界中,擁有一張清晰的標籤是件好事,如日本時裝選物品牌「niko and… 」對 Lily 的信賴,來自純粹的欣賞,不願干涉自由創作的靈魂、強塞產品或置入高大尚的銷售論述,這種因創作而產生、跨越利益的合作,更顯得來不易。

而 Eli 戲稱自己作品中的顏色為「謎之亮亮感」,那烙印眼球、令人過目不忘的高彩度印象,則是花費數年精雕細琢得來的平衡。「顏色與線條之間的複雜倫理,需要反覆調整才能抵達『和諧的對比感』,能被舒服接受的強烈色票。

從文藝復興到當代美術、六零年代的後現代主義,甚至未來太空感的藝術風格,Eli 盡收眼底,在文化的時空裂縫中穿梭。用東方去挑戰西方,用西方去打破東方,這一切的媒合與辯論都發生在 Eli 腦海。深愛《 JoJo 的奇妙冒險》浮誇又張狂的筆觸技法,也同時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插畫藝術家 Aubrey Beardsley 黑白線條中深受感動。

風格上的廣闊挖掘造就文化混血兒,形塑初一種罕見的異國風情。「我的作品較少被歸類在『日系』,但在歐洲人眼裡,這樣的風格依然被稱作『日系』,但我也喜歡這種要日不日、在那邊壞,無法被定義的狀態。

「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平行宇宙,她會收到我寄出的信嗎?」- 女孩說道。

在另一個宇宙裡,她望向大海,手中握著我的信,乘坐通往地球的電梯,穿越時空來到我們相約的地方。

當我們相遇時,相視而笑,彷彿一切都未曾改變。

人生的畫面與人生的 Wacom

Eli 入手的第一台 Wacom 是家中買的 Wacom Bamboo 繪圖板,因大學畫畫需要, 一路打怪到畢業之時,身上已千瘡百孔。「它的充電線已經纏了很多膠帶,都變黏黏的,雖然如此卻還是依然健在。Wacom 真的很耐用,對我來說就是購買繪圖板的第一品牌,沒有第二個想像。」而最初何以選擇 Wacom?Eli 說:「詢問大家意見都說買 Wacom,就一致好評的通過了。」

作為長期抗戰的戰友,Eli 熱愛於繪圖筆上加工,或是穿戴筆套增加手感。「最讚的就是帶它出門,因為很輕便,之前去法國駐村也帶上 Wacom 出國。算是帶它見見世面,這是一台留洋回來的 Wacom(笑)。」而 Eli 在入手第二台 Wacom One 之後,體感比 Bamboo 更加細膩的筆刷處理,加上藍芽的便利性實在太強大,讓 Eli 不經感嘆:「舊的板子一定要接線,往左往右都會卡到,有藍芽的話桌面也乾淨多,看了心情很好。」

從大學畢製的全程陪伴,如今 Wacom 依然存在於 Eli 作品中,陪伴率超過 50%,若缺少繪圖板便像少了得力助手,無法隨心所欲闖蕩繪圖世界。

而 Lily 第一台則是 Wacom Intuos Pro Small,隨著愈來愈多作品的產出,需要更有效率地修圖,「當時也是詢問前輩跟攝影師朋友而推薦來的,它跟滑鼠相比,真的快很多。」Wacom 多在精修人像時閃亮登場,「如果需要快速出圖,Wacom 可以大幅增加工作效率。」當初躊躇於選購 Small 還是 Medium 的 Lily 則非常滿意自己最終的選擇,「出差攜帶小板還是比較方便,這是無法抵抗的魅力。」

談論到私下使用 Wacom 的訣竅,兩位異口同聲地說:「隨時隨地都能使用 Wacom,這就是最棒的秘訣。」Wacom 縮短了創意從腦中到紙上的距離,也加速了每個創意被實踐的過程。

關於 her…

在 Lily 的照片裡,總讓人想要試圖抓住一些柔軟又朦朧的東西,那是穿過你的迷霧之後所看見的風景,像是來自仙境的傳頌。每種情感的人生片刻都在你眼裡閃爍著,將其捕捉下來。

我用 Wacom 創造了「人生中電影般的片刻」。

在 Eli 的畫中,異國的奇幻詭譎情調,顏色滯留的強烈感,像是闖入文化衝突交界的灰色地帶。曖昧、有點壞,喜歡去否認一些東西,享受這種「非東非西(非東方非西方)」的無法被定義。

我用 Wacom 創造了「非東也非西的異國色彩」

Eli 將於近期舉辦個展,也預計於年底推出新的漫畫作品(希望來得及 by Eli 的心聲)。而 Lily 也將出版攝影集,有機會配合新書舉辦相關攝影展覽。Wacom 持續傳送創作的愛之光波,祝福一切安好,並持續在創作的世界裡玩耍。

🔮 Lily 最近在看…

✦ Sofia Coppola,廣為人知的作品為《愛情不用翻譯》。在她的作品中可以強烈感受到 Icon 式的色彩,啟發 Lily 對於「作者意識」的重視。

✦ Atsushi Nishijima,《可憐的東西 (Poor Thing) 》劇照師。「喜歡他呈現靜物的感覺,純粹又乾淨,不花招又簡單。」

✦ Petra Collins,近期代表作為 Gentle Monster x Jenny 的形象照。喜歡有點叛逆、非現實的氛圍。

🔮 Eli 最近在看…

✦ Alexander McQueen,時裝設計師。Eli 形容喜歡他那詭譎又黑暗的風格。

✦ John Galliano,曾擔任 Dior 設計師,從最初開始做創作就持續關注至今。

✦ Maison Margiela,以特別的服裝結構文聞名。Eli 分享最喜歡 Maison Margiela 2024 的最新作品,完美呈現 19 世紀中低階層的勞工的風格。

攝影師Lily & 插畫家Eli

攝影師 Lily 與插畫藝術家 Eli,以截然不同的視覺邏輯看向同一個場景,將身為創作者的凜然眼光投射於彼此,以兩小時的攝影 x 插畫共創,捕捉專屬於少女的視覺派對。